一转眼已经是九月中旬,今年的夏天居然已经过完了。好像经历了很多,又好像只是在时间沙漏里快速穿过,没留下什么。不禁再次痛心疾首,谁让你自己不多写不不记录。 不写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太长时间没有写东西的习惯了。平时工作里写的都是工具性的文档,叙事能力已经快被削没了。所以单是为了敲下一段通顺的文字都能磨好长时间。虽然也有想要记录下来的事情,但是真的坐到电脑前就又变成了挤牙膏式的挣扎。对此我决定死磕之,越不写就越难动笔嘛。不过是流水账记录下而已,哪那么多纠结的内心戏,我对自己说。所以就有了这篇在一个周日下午尝试记录一下最近一两周的生活的笔记。 读了什么 最近终于快读完The Shortest History of India了。书是几个月前买的,为的是准备十月底去印度的旅行。本来是希望先读一下这本小书当个导览,再去找有兴趣的话题深度读一下。结果这本书在一开始读了十几页后,虽然被我带着坐了几次飞机,到上周为止还是没有后续的进展。不是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自从五月底出差两周后,手机刷得停不下来,倒是读了不少网络小说,也算是大脑的一种应付压力的应激反应吧。到了九月,想说再不读真的不行了,重新翻开书页读了起来之后倒是顺了不少。 我以前其实对这种The shortest history of xx之类的书很有偏见,觉得它们功利色彩太重,仿佛是备考用的cliff notes。如果想要增加对一个话题的了解,不是应该尽量多读吗,这种花最少的精力的心态让我很不屑,感觉它太投机了。之前因为朋友的强力推荐读了一本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让我对这种概览书的看法有所改变。只要不抱着读完这本书我就知道了关于这个话题的一切的心态,特别是如果主题本身涵盖内容非常多的情况下,当作一本导读的书,其实挺好的。也可能是我终于对“成年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开始妥协了吧。 开始读了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对印度的了解是多么的浅薄。大概只知道是多语言,多信仰共存的一个国家,但是并不了解是哪些语言和哪些信仰,而当地的人们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不同的生活习惯。可能听说过很多次印度南北饮食的差异很大,但也不知道我家附近的印度餐馆的主打菜到底是来自南方还是北方。这本小书算是我的扫盲第一步吧。也是第一次知道,梵语和欧洲很多语言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印欧语系的“印”到底是怎么回事。读书的时候断断续续也在看一本纪录片The Story of India。虽然这纪录片好几次把我在沙发上放倒,直接送去梦乡(我觉得还是因为白天上班太累太无聊),但还是挺推荐的。主持人深入印度不同的地区,还去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拍摄,想到这是07年的片子,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听了什么 最近通勤时间增加,听了很多播客不过都是时事相关,不是很想推荐。很偶然的一个晚上,spotify给我推了一个从没听过的播客,我点了一集 Poetry as a regigion,很是喜欢。主要是探索无神论者,或者说不想被框入主流宗教的人,可以怎样探索自己的精神旅途。节目里嘉宾推荐可以选一些诗,最后是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收集起来,然后在一年里特定的时间去读那首诗。我觉得这个想法好有意思啊,想要实践!另外就是鼓励过节,不必拘泥节日的宗教背景,但是节日作为一个轮回的仪式本身可以给我们一个理由去庆祝,去相聚,从日常中抽身。 玩了什么 几周前报名参加了一个foraging tour。导游带我们走了一个本地公园的步道,介绍了不少常见的可以食用的植物。这次终于认清poinson oak了!它和蓝莓的叶子好像啊,而且长得也很靠近,非常有迷惑性。我对研究什么植物可以吃可以入药兴趣不大,但是认识身边的植物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有趣。走在步道上,能够认出一种两种之前学过的植物,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不再是野花野草,让我有种仿佛近视眼第一次戴上眼镜,世界重新聚焦的兴奋感。回来之后查了一下还有哪些guided tour,发现附近的公园其实就有组织这种活动,只是大部分我有兴趣的都在周中的白天(又是想吐槽工作浪费人生的一刻!)。目前可能就只能多用用inaturalist的app认识一下身边的植物吧。 另外还去tomales bay划了一次皮划艇。以前也去过一次看会发光的浮游生物,但这是第一次没有向导,自己划。看到了一只海獭,也可能是海豹,距离有点远,只看到一只探出水面的小脑袋,不太好分辨。还看到了好几只水母。海湾的水非常清澈,能够清晰看到水母慢慢悠悠地漂了出去。有好几次水母是从我们的皮划艇底下漂过的。英文把水母叫做jellyfish,在野外看到本尊不得不感叹这个名字太形象了,半透明的轻盈的真的是像果冻一样的质感。好像摸一下(忍住了,并没有打扰)。后来回去之后感觉自己运动过量了,手臂酸痛得睡觉都非常难受。第二天灵机一动吞了一颗泰诺,好受多了。泰诺真是神奇的药。 好吧,又是花了很久整理语言挤出来的一篇“周”记。希望下一篇间隔时间短一点,下笔飞速。下期再会啦:) ===================近期照片分割线===================
随记 Vol.1 – 博客搬家和一些近况
一晃已经五月了,这居然是今年的第一篇博客,哈哈。上两周做了一个小小工程,把博客从Wordpress成功搬家到了github。起因是读了椒盐豆豉的静态博客的文章,很受启发。之前在Wordpress的界面里写都觉得束手束脚的,而且每个月还要给它打钱,一鼓作气就搬了过来。之前的文章不多,所以搬迁过程也不太复杂。本来对用markdown写博客有点担心,可能是以前上学的时候短暂用过LaTex的经历比较PTSD,对于这种用纯文本编辑的方式有抵触心理。但是真的试了一下之后发现其实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写博客需要用到的格式其实并不多,heading/链接/图片这种稍微学一下就能上手了。能够在本地编辑真的是非常轻便。 咖啡因 最近生活习惯上有一些小小变化,其中之一是戒掉了对咖啡因的依赖。 算起来刚开始喝咖啡应该是高中的时候。高二学业负担开始变重,写完作业后也常常会有一点报复性熬夜读小说的习惯,早上7点多到了教室里经常是僵尸的状态。那时候坐公交车去上学,公交车站边上有一家便利店,会卖雀巢之类的罐头咖啡。尝试了一下后发现很提神。冬天的时候便利店还会把咖啡放在保温柜里,咖啡拿在手里暖烘烘的特别舒服。从那以后基本上就是每天一杯咖啡起步了。上大学后经常因为要赶project熬夜,咖啡更加是家常便饭。慢慢的其实我觉得咖啡对我在生理上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如果早上起来如果没有喝咖啡,会觉得我还没准备好面对接下来的一天。而如果晚上喝了咖啡或者茶,好像也不会睡不着觉。白天如果需要逼迫自己集中精力做事,也会喝一杯咖啡续一下。平均下来一天基本会喝3杯左右。 会想要戒咖啡因是因为读了一本讲睡眠的书why we sleep 里面提到人醒着就会产生腺苷,腺苷的积累和大脑里的受体结合就会产生睡眠压力,促使身体去睡觉。在睡觉的过程中,腺苷会被消耗掉。于是周而复始。咖啡因会和腺苷争抢跟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睡眠压力的产生。当时的我虽然也没觉得喝咖啡让我睡不着,但是本着试一试看看如果不喝了会怎么样的心态,我决定接下来一周只在早上喝一杯decaf的。结果第一天的戒断反应让我结结实实感受到我的身体对它的依赖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到了中午开始头疼,额头那里的突突的痛感让我理解了“脑壳疼”的字面意思。下午都不太能集中精力,蔫蔫的。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还没到我正常睡觉的时间就开始犯困了。这也让我想到,虽然之前貌似看上去我没有因为喝咖啡就整晚睡不着,但我在睡觉时间之前也不会感到强烈的困意,常常也是靠听播客或者刷手机不知不觉睡过去的。在那之后,虽然戒断反应挺痛苦的,还是下定决心减少对咖啡的依赖。大概一周之后头痛的感觉减轻了很多,两三周后身体开始适应了新的常态。不再靠“咖啡续命”来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感觉挺好的,白天也不再会有因为短时间内喝了太多咖啡心里七上八下的感觉,平静了不少。 看女足 今年我们这边有了一支本地的女足球队,上周日第一次去看了她们的比赛。我们是坐火车去比赛场地的。说是火车,其实也就是通勤用的轨道交通。平日里周末空空荡荡的车厢坐了不少同去看比赛的球迷,非常热闹。看得出来大家心情都很不错。比赛场地原本是本地男足球队的场馆,现在经过改造变成了两支球队的共同主场。场地里的宣传都是一半一半,有男足也有女足的球队标志和明星队员介绍。我们买了点吃的之后就去纪念品商店逛了一下,没想到看好的球队围巾已经售罄了,付款的队伍还排得老长,看来女足球迷的购买力很不错。挺好的,希望能让妹妹们多赚点。比赛开始前我临时抱佛脚认了一下主力球员的名字和球衣号码。可惜这场好几个主力都没有上。而我们最后也以一球之差输给了客场的球队。但是整体看球氛围真的好棒,姑娘们踢得也很精彩,以后应该也会经常去支持的。唯一想要吐槽的点是,以前男足(虽然也不是什么有名球队)比赛的时候,火车都会为了球赛专门调整时间,在车站还有接驳球迷去场地的免费公交车。到了女足比赛的时候这些就都没有了,比赛结束的时间和火车班次衔接得非常尴尬,要不就提早退出比赛去赶车,要不就得在车站干等四十分钟。还是感觉到了不公平。不知道看的人(其实上座率已经基本满了)多了会不会有改观。 书影音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本why we sleep(非常推荐!),最近还读了东京八平米。这本书去年没读成是因为一个乌龙。其实早前就下了这本书在电子阅读器里。因为对作者不熟悉,也不了解书的背景,单看作者名字误以为是个男的,所以下载下来翻了几页想说我为什么要读一个男的蜗居的故事,就扔开了。最近听朋友介绍才发现原来跟我想的完全十万八千里,这才开始读起来。一本不长的小书,很快就能翻完。作者在经历了离婚,搬离北京回到日本,到在东京租下一间小小的房间,这本小书记录了她这一段转折的心境,也描写在东京一个人独居生活的点滴日常。我很喜欢读别人写的日常生活,津津有味地读完啦。 Podcast里最近比较有印象的是Ezra Klein的一期分析为什么很多在自由主义主导的州/城市,一些本意很好的政策不能落实。播客本身提到挺多有意思的点,这里不赘述了。印象深的原因是其中有提到旧金山去年一个公共厕所造价一百七十万美元的事情。当时闹得风风雨雨的。正好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这件事的结局是公厕最终以20万的造价建成,在四月份的时候投入使用了。附近的居民还办了一个很有爱的poop主题庆祝派对。看派对的照片,无比喜乐。也是挺佩服美国人民have fun的精神的。
re: this week (7/3/2023)
周记拖成了月记,月记终于要拖成季度记了。趁这周去Monterey闲逛了一下,赶紧上来记一笔。 独立日前的周末,不是很想出远门,加上湾区这两天高温,就决定去Monterey住一晚避暑。之前已经去过好几次了,所以这次没有必去的目的地,随性逛到哪算哪。 周六下午出门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高温逼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后半段在炎炎烈日下开得昏昏欲睡。等到了Pacific Cove附近的Asilomar State Beach的时候,虽然天有点阴沉,但是气温格外舒爽,并不冷。可能这一段海滩不是很适合玩水,路边的停车位非常好找。 今年加州冬天降水多,春天野花茂盛,而且花期好长,没想到都入夏了还能在海岸边看到那么多的野花。云雾缭绕的还以为是去到了旧金山北面的Point Reyes。 晚上在城里吃的晚饭。因为座位间隔很近,难免听到邻桌的对话。我们和隔壁桌吃饭的进度差不多,等我们在看甜点的菜单的时候邻桌正好在跟服务员点单。菜单上有一道纯水果的甜点,列的就是fresh berries。我看到时整在想这也能单独当一道菜吗。邻桌就问了服务员 “你们这道新鲜水果的水果是这里产的吗?” “不是,就是加州产的。” “哦,那这些水果有什么特别的吗,还是就是普通水果?” “就是挺普通的。” 邻桌停顿了两秒,“OK, thank you for your honesty. We will pass.” 我还以为这起码得是附近有机小农场小批量种的呢,感觉服务员就差没说这些草莓树莓是附近Costco买的了,哈哈。 吃完饭正好日落,去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散步看海景。公园顶着个烂俗名字叫Lovers point,风景倒确实是不赖。满月映在平静的海面上,鎏金似的。 周日早上起来,喝完咖啡,磨磨蹭蹭开到Carmel小镇南边的Point Lobos State Park已经快11点了。运气不错,停到了公园门口附近1号公路上的最后一个路边停车位。似乎这个长周末来玩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走到Whalers Cove后又沿着North Shore Trail走了一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什么海浪的关系,湾里海水的能见度很高,能看到水底的海草左右摇摆。Whalers Cove有一个潜水点,我们去的时候看到有好几波人正在整理装备。 Whalers Cove还有两个小小的博物馆。一个是展示捕鲸相关的Whaling Station Museum。19世纪中期有葡萄牙的捕鲸公司在这里活动。展陈的捕鲸叉和鲸油让我想起了今年读了1/4又没读完的Moby Dick,看来要等今年冬天再战了。另一个小木屋展出的是曾经在这里捕鱼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一些历史。1850左右,一些中国人航行到了这里,定居下来捕鱼为生,这也是美国最早的由中国移民建立的渔村。Monterey的海湾和早期的中国移民有很多的联系,有机会想要读一下这本书Chinese Gold。 下午租了个kayak沿着海岸线划了一下,远远地看到了几波海獭,在海藻里翻来滚去,好惬意。不过如果对看野生动物有兴趣的话,还是更建议去稍微北边一点的Elkhorn slough自然保护区kayak。海獭数量更多,还有很多鸟类可以看。 最后回程路上还去了位于Salinas的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 John Steinbeck是在Salinas出生长大的, 写的不少小说都是以这里为背景。城里的小书店还有他的专属书架,可以说是Monterey的hometown boy了。博物馆主要以他的作品为主线做的展陈,如果读过书再来应该会比较有感觉。我只读过一本他写的游记Travels with charley,时间有点久了,只记得文笔还挺幽默的,以及他没能入境加拿大,因为跟他一起road trip的狗charley没有检疫报告,加拿大海关告诉他如果入了境之后很有可能回不了美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他们当时用的van。 愤怒的葡萄一直在我的to read list(但还没读完)上。这次在博物馆看介绍才知道这本书也曾经在美国好几个地方被禁被烧 (npr也有相关的介绍),因为当时一些人认为他在书里对他们对migrant的对待描述与事实不符。而苏联认为他的书是评判资本主义的,所以在冷战初期特许他去苏联考察。他回来写了本游记A Russian Journal。书里写到了基辅/乌克兰地区在二战后的惨状,联想到现在也是挺难过的。
re: this week (3/19/2023)
俗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这个一晒就是快一个月,放了那么久的鸽子有点惭愧。 三番今年的冬季降雨格外多,而且基本都在周末下。这几次的降雨都是因为一个叫“大气河流”的天气现象。来自热带的高饱和湿润空气飘到了别的地方之后形成的段时间内大量降雨。因为最近的“大气河流”都是来自夏威夷,所以也叫“菠萝快线”。前几天看新闻,预报下周二又会有“大气河流”降雨,是今年第13个了。我点开数周数的网页查了一下,下周3/27,是今年的第13周,还真是几乎每周一个不缺席。一来就是大风大雨,很多地方断电,房屋受损,破坏性很强。让我想起了家乡夏天的台风。稍微有点影响力的台风一般都会有命名。不知道再下去,三番的“大气河流”会不会也开始被命名呢。 读了什么 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年更的双语杂志te。在网页上看了今年刊的夜莺之歌非常喜欢,但是不是很想从国内直接网购(要留很多个人信息)。查了下纽约的printed matter也有,而且也可以邮寄。收到之后迫不及待地看了前几篇。目前最喜欢的是一篇讲台湾美浓乡村的一个新移民女性中文学习班的采访。学习班的创办者也是女性,初衷是教学中文方便沟通,后来又一步步帮这些新移民姐妹们在语言基础上学习捍卫自己权利的工具,勇敢地为自己发声。整篇采访读下来充满了女性和个体的力量。通过那篇文章我又找到了一部与她们相关的纪录片《姐妹,卖冬瓜》,很期待有机会能看。 逛日超的时候看到了一本讲清酒的书The Japanese Sake Bible。买回来读了第一章,实用性还挺强的,大致讲了一下清酒的分类,以及常见的一些词汇。后面几章讲的是原料以及制作的工艺,目前不太有很大动力继续读下去,有机会下次去日本前可以补一下。 另外补标一下好几周前读完的Declassified。买这本书的原因是某天在santa cruz闲逛的时候新发现了一家独立书店Two Birds Books。我对独立书店基本都没什么抵抗力,看到了都想逛逛,也常常忍不住冲动购物。这本书一开始读导读的时候以为是给普通人普及古典乐的知识的,读下来这部分的内容确实也有,但是书的本身是自传体,一半以上的内容其实是作者回忆自己从小学小提琴的经历,以及最后放弃职业小提琴家的心路历程。总体读起来是轻松的,有点口水书,但感觉自己有点被导读欺骗,不太舒服。 看了什么 二月北美影院在重映卧虎藏龙,去电影院看了。这也是一部一直听说但是从来没看过的片。很庆幸第一次就是在大荧幕上看。后来三月奥斯卡颁奖结果出来,杨紫琼凭借瞬息全宇宙拿到了最佳女主。又很庆幸在这之前看了卧虎藏龙。 最近看到关于全斗焕的新闻,就去看了一直还没看过的出租车司机。几个在线平台现在都有免费播放。两个小时花得很值的。 三月的一个周末在roxie看了35mm胶片的柏林苍穹下。一开始看到网站上的信息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片,因为不熟悉电影的英文译名是Wings of Desire。而中文译名是从德语直译的。个人感觉中文译名好多了,比较含蓄。英文译名有种被剧透了的感觉,虽然其实总共加起来也没多少剧情。剧场里貌似没开暖气,冷得瑟瑟发抖的我,在天使第一次喝到了热的黑咖啡的时候感到了深深的羡慕。片子够闷,语速够慢,倒是不错的德语听力材料。 另外还看了日剧重启人生,非常喜欢。重生形式的文本已经有很多人拍过,升级打怪的故事也被讲过很多遍,但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虽然重生是一个主线,但是整部剧并没有被这个重复的套路牵着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女孩子间的友情,女主和家人的亲情,反而在一次次地重启的过程中被描画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立体。而所谓主线的“任务”也在这耐心的铺垫下得到了升华。 听了什么 疲惫娇娃的最新三期 019 | 人工智能的温柔渗透 The Gentle Seduction of AI 020 | 「白莲花度假村」:出淤泥而全染的人间群像 “The White Lotus 2”: a scan of reality 021 | 横扫奥斯卡的「瞬息全宇宙」 How EEAAO Took the 95th Oscars by Storm 跳岛fm 143期和梁文道聊简·莫里斯的旅行文学 143 和梁文道谈简·莫里斯:我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丨独上阁楼
re: this week (2/5/2023)
二月好!这周有点忙,过得也比较混沌。本来想耍赖旷掉这周的周记,但是想想才二月的第一周就鸽是不是有点快……再坚持一下吧。 虽说加州最近是雨季,但是这雨也似乎太有脾气了一点,专挑周末的时候下。最近有一颗彗星ZTF (C/2022 E3)很受关注,本来周三/周四是观测的好机会,可惜有云后来又下雨错过了。下周的预测亮度就不是那么容易看到了,不过可能还是会周五去附近的社区大学天文台试试。 前几天在论坛上看到有朋友分享喝茶的心得,就想起来我去年一时兴起买的盖碗还在积灰。周六去城里的茶店买了茶叶,然后泡着玩了一下。一样的茶叶,自己泡的时候香气和味觉的层次就是没有茶店老板泡出来的好。准备再多试几次看看。在店里的时候看老板每次把茶从盖碗里倒到公道杯里的时候都是单手操作,一边还和我们说话,简直轻轻松松。等到自己泡的时候才发现,如果水温到170°F以上盖碗就有点烫手了,180°F我单手基本上是拿不住的。所以我倒茶的时候简直是着急忙慌龇牙咧嘴地单手换双手。除此之外,泡茶喝茶的过程还是非常舒适的,而且在那段时间里都专注这一件事情的体验非常好。 读了什么 《Moby Dick》还在缓慢地读,目前到第39章了。这书里的reference简直是多到爆炸,基本上一边读一边都得随手查字典/维基。除了用典,还给我扫盲了一些航海的知识。比如我并不知道船的两侧是有具体的名称的,而不是只是简单用左右来指代。仔细想想是蛮有道理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你在船上喊左侧的时候面朝的是船头还是船尾。 上周末的时候被读书会推荐了《秋园》。一开始是带着点好奇读了一章,但是一开始读就放不下了,花了两天半读完了。作者是一位已经八旬了的奶奶,年近七十开始写作。整本书非常好读,好几次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里面的情节拎着一路小跑地往前读。书里描写的经历我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它们作为历史上的事件我多多少少是听说过的,但是读这些具体到个体的苦难叙述的时候还是非常被震撼,太难过了只能说。当一个历史里的“普通人”,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她的文字是那么的有力量。我们太需要更多的这样的普通人的记录了。 另外这周非常机缘巧合地读了一本诗集。恐怕是我自从高中语文课以来第一次读诗了吧。起因是家里楼下最近新开了一家小书店(也卖一些杂物,有一点自私地希望他们最后能转型专卖书,并且不要卖童书,毕竟两个block外就是一家专门的童书店)。前几天走过的时候每次看好像都没什么顾客,有点冷清。周六早上买完咖啡就顺路进去转了转,想要买点什么支持一下,希望小店能长开下去。想来想去还是买本诗集吧,读不完的话剩下也不会太多(我也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又不是买吃的,但就是这么想的)。就买了Louise Glück的[]《The Wild Iris》](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84696/)。读了还挺喜欢的。整个诗集写了一个花园从一个冬天的尾巴到一个夏天的结束,时光在花园里流转而去。最喜欢《snowdrops》,《spring snow》,和《retreating wind》那三篇。能够感受到诗体用非常精简的字句勾勒出很具象的情景。比如这写风的这一段,把风这种无色无形的物体给勾勒出来了: your lives are the bird’s flight Which begins and ends in stillness – which begins and ends, in form echoing this arc from the white birch to the apple tree. 看了什么 开始看HBO的《The Last of Us》。看了两集晚上居然还做噩梦惊醒了,又怕又想看。犹豫着点开第三集,没想到第三集变温情了。目前为止主角们都很喜欢。虽然有时候ellie在情节紧张的时候语速飞快地说着无关紧要的事情会让我有那么一点烦躁。应该会继续追下去。 听了什么 这周没有印象深刻的播客。 好啦,流水账写完了,我也能安心睡觉去了。 祝下周愉快!
re: this week (1/29/2023)
开始记周记的第二周,居然坚持住了,没有放鸽子,先表扬一下自己。这周天气正常了许多,没有天天下雨,也没有冷的不行,终于感觉自己交的阳光税值回来了一点。工作日基本都去了公司。虽然需要通勤,倒是也顺便增加了读书的时间。就是需要随时按住自己忍不住去刷手机的手,哈哈。 试了两个新菜谱。一个是宫保花菜,大铁锅炒花菜呲啦哗响的特别有烟火气。一次做了两天的量。第一天吃的时候感觉还是有点太素了,需要加点蛋白质。第二天回锅热的时候想起冰箱里还有一份老豆腐,就拿出来煎了一下再和花菜一起炒了炒,挺好吃的。另一个是无水炖鸡腿,汤汁挺鲜的,不过我可能煎蘑菇的时候盐放得不够多,有点偏淡了。另外救我自己的口味来讲鸡肉跟蔬菜的比例相比鸡肉有点太多了,下次再研究一下多加点什么蔬菜,再来试一下。 读了什么 上周开始读的Seeing Like an Artist,读了快一半的的样子弃了。一开始其实感觉到作者在炫耀和掉书袋的边缘疯狂试探,有点不妙。但是因为好奇他对几个博物馆有什么推荐就忍了继续看下来。到第七章真的太无语了。作者说因为自己不是在有信仰宗教的家庭长大的,虽然也有耳闻亚当夏娃,但看到Brancacci Chapel里Massacio和Masolino的壁画的时候还是非常困惑画面中的couple是什么人,因而非常能与在那里的中国游客感同身受,还夹了一句“什么他妈的”在段落里揣测所谓中国游客看到壁画时的反应…… 读得我太无语了,赶紧弃了弃了。 开了新坑,准备再试试读Moby Dick。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作家李翊雲在网上办了一个共读Moby Dick的活动。我尝试跟了一下,但是因为节奏有点快,加上当时为了赶在旅行前读完一本别的书,只读了一点。后来时不时会想起这本书。特别是去年夏天去Monterey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座头鲸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是一本适合在天还冷的时候读的书。另外正好准备五月去一趟波士顿,希望可以在这之前读完吧。 听了什么 播客的话印象比较深的是Ezra Klein Show去年的一集讲深度阅读的,This Conversation About the ‘Reading Mind’ Is a Gift。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点:深度阅读是一个后天习得的能力,并且需要练习来保持。现代人每天要面对大量的信息(绝大部分是电子媒介的),久而久之会习惯于只快速略读(skim,scan,scroll),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带来的问题有无法专注,遗漏重要的细节,以及没有时间思考。当阅读一本纸质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一边读一边翻回前面去找之前读过的内容,会在书页上写写画画,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的大脑建立新的连结、加深理解的方式。而这些在电子媒介往往不适用。这并不是说新的技术不该被使用,世界倒退50年。造成问题的并不是新技术本身,是在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驾驭这些技术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想利用这些技术无限最大化利益的资本的受害者。 这肯定不是第一个讲刷手机的害处的播客,但它也让我意识到我的一些阅读习惯的问题。这两年开始尝试多读书,也啃完了几本大部头。但其实每次读完都有点像走过场。读的时候也常常有种紧迫感,想要读快点再快点,很少有完全沉浸的阅读体验。其实是把处理电子信息的习惯带到了读书上。虽然读的内容不是ins或者微博,但实际对大脑来说都差不多,都是快进快出。 嘉宾提到的一些应对的办法: 处理信息的时候带着目的性去读,一边读一边问自己,这是值得我之后再细读的内容吗?大部分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但如果是的话,尽可能换纸质媒介作深度阅读。如果没有办法转换媒介,放慢速度去读。 放 慢 速 度、放 慢 速 度 、放 慢 速 度 深度阅读的时候记笔记,最好是用纸笔写下来 每天保持一定的深度阅读量,给大脑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或者idle,不要急于填满空白 德语复健 每天有在用多邻国,再表扬一下自己,坚持了。另外在奈飞上看了几集Holiday Secrets, 讲一家三代人在圣诞团聚时牵扯出的往事回忆。剧情一般,但是开着字幕当听力复健还可以。另外拍摄场景是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天总是阴沉沉的,景色很美。不知道实际对应的地理位置是在那里,还挺像北加/俄勒冈的海岸线的。
re: this week (1/22/2023)
新的一年想学习记录一下平时看听读了些什么,希望减少碎片化信息的摄取和输出。另外长时间不写东西,已经能感觉到要写一段简单清楚的叙述变得有点吃力了。很多年前写博客,书写记录是很快乐的事情,试试看能不能重新捡起来。 如果你这一周也有喜欢的内容,也请不吝和我分享呀! 书 这周读完了门德尔松的与父亲的奥德赛。作者是古典学教授,书的内容是讲他81岁的父亲来旁听了一学期他给本科生开的奥德赛文本的研讨课,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两人对彼此都有了更多的理解。读完奥德赛再看这本书感受特别好。作者、作者父亲、以及课堂上的学生对奥德赛文本的讨论,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春寒的东海岸校园里和他们一起上了学期的seminar。书的另一大主题是对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思考。这部分和作者自身经历直接相关,看得很触动也很伤感。是我一直害怕去想的东西。 另外作者在开篇时对几个和旅行相关的词汇的词源分析很有意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Voyage拉丁词源是viaticum,意思是”provisions for a journey”,也就是行路时需要的物资。 Journey的词源是diurnum,”the portion for the day”,一天里路程。 Travel, 接近travail, 来自trepadium, “instrument of torture”,说的是远行(在古时)给大部分人的心理感受。 而把以上三个维度都涵盖了的,是odyssey。 另外有声书听完了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这本书好评非常多。之前看了一点,当时我也没有尝试过心理咨询,书也没看完。现在也聊过几个心理咨询师了,没遇到特别好的说实话。这次尝试听有声书,有些书真的很适合用来听,会有和作者的对话感。听作者讲来接受咨询的人们的故事,她的分析,她自己的困境,她去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像是在全方位多视角读幕后的故事。另外感觉作者的心理咨询师真的很不错啊。如果住在附近的话我也好想book一个Wendell的session啊…… 影/剧 看了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买了电影票先看trailer的时候想说,我为什么要花两小时看两个男人的内心纠葛。看完想说还真的是两个男人的内心纠葛啊(开玩笑)。表面的事件是两个男人友情破裂的故事,实际聊的是面对孤独不同方式,和当一段稳定的关系中的一方因为自身心态变化而无法再维持原先关系的平衡,继而产生的冲突。前半段看的时候还是有点抱着看悬疑片的心态,想知道Colm想要断交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有什么隐情。片程过半后已经不想知道是不是有隐情了,不重要了。有点遗憾的是对爱尔兰的历史背景还有protestant vs catholic的了解很有限,能从电影的表达里琢磨出一点大概,很朦胧。倒也和电影里对战争的侧写有点相似,它似乎并没有对小岛上的人们的生活产生实际影响,但那时不时的炮弹,又说明它是一直在发生的。另外,好想去爱尔兰。21年冬天未能成行的旅行,一定要实现。不过感觉也可以等我先多读补几本爱尔兰作家的书,哈哈。 播客 这周都在听有声书,没怎么听播客。之前看到推荐胭砚计划,听了最新的一集中世纪爱尔兰修道院怎么开分店?技术宅僧侣们如何宅出新花样?,还挺喜欢的。听教授讲播客也太舒适了,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没想到同是西欧,不同地区在中世纪时期还是挺不一样的。之前想说如果连欧洲大陆都那么暗黑,那偏远小岛就更不会有什么了,是我偏见了。 新坑 开始读Seeing Like an Artist,开始翻了一下是因为有点好奇作者对几个提到的博物馆有什么推荐。看了第一篇之后感觉作者一直在炫耀和掉书袋的边缘疯狂试探啊…….不是很确定会不会坚持读完。 别的 前段时间发掘了一个学德语的播客Easy German,碰巧主播来三番办了一个meetup。上上周我可能是被外向星人附体了吧,居然就报名了。这周六去了活动。前一个小时是大家互相熟悉用德语对话的环节。社恐+用不熟悉的语言尬聊,居然倒也没有感觉太糟糕。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抱着本来就是尬聊的心态(练口语嘛)在聊,社交活动的尬也就没什么了。后一个小时三个主播现场录了一期播客,主播们人都特别好,中间听到节目熟悉的间奏在现场响起还蛮好玩的。
冬天的红杉
二月的小长假,出去玩一趟就像做一个深呼吸,长吸一口气才有勇气面对下一个公休假前一百多天的工作日。Sequoia &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开车大概四个小时,不算太远,正适合长周末短途出行。虽然冬天不能去很多长一点的徒步路线,但是可以看到雪中的红杉也不错。 Sequoia和Kings Canyon其实是两个公园,中间有一条Generals Highway公路连通,冬天因为积雪会封路。如果两个公园都想去的话最好至少安排两天,不然光是往返两个公园路上的时间也要两个小时以上。公园里的小木屋冬天都不开,我们这次选择住在公园外面的小城Visalia,距离两个公园的入口大概都是1小时左右的车程。如果只准备去Sequoia的话也可以住到离那边入口更近的Three Rivers,有一些motel也有不少吃饭的店。Visalia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加州中部小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Sierra Nevada的雪山。城外是成片成片的果树,现在正是橙子丰收的季节,一路上每棵树上都挂得满满当当的,让我有种这果树也太好种了吧的错觉。路上还看到好多蜜蜂的箱子,应该是给正在花季的树授粉的。除了果树,Visalia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咖啡店和贡茶。咖啡店本身非常棒,但是它的气质在小城一派连锁开餐店的包围下显得特别跳脱。贡茶嘛,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家公园那么附近喝到奶茶 (因为国家公园一般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不得不说奶茶的影响力不一般啊。 Sequoia 是美国第二个建立的国家公园(第一个是黄石),没想到居然比优胜美地早,这还让我挺惊讶的,毕竟优胜美地的名气要大很多。公园位于Sierra Nevada山脉的西南部,美国下48州最高的山峰 (Mt Whitney) 也在这里。但是如果想看Whitney峰的话最好还是去东面的395公路,因为公园的路位于西侧,从这边看过去会被Great Western Divide那一组山峰挡住。 公园里最有名的是一棵叫General Sherman的红杉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按体积算)。美国这边红杉主要分两种,coastal redwood和sequoia。Coastal redwood主要分布在加州北部沿海地区,能长到的高度会比 sequoia更高,但是平均寿命没有sequioa长。Sequoia主要生长在加州中南部内陆地区。 冬天游Sequoia特别简单,主要开放的景点都在198公路的沿线。因为去年有非常大的山火,很多林区都还在恢复期,所以198公路从Foothills Visitor Center 到Wolverton那一段只有周五到周一开放。General Sherman也在那一段路上。如果准备来的话最好提前看一下公园的推特,公园会在上面更新最新的开放情况。 虽然说General Sherman名气最大,但其实那附近还有很多同样高龄的参天大树。我们去走了附近的congress trail, 总共2 miles左右的一个loop。Trail很平缓,基本没有什么爬升,但是因为有积雪,走起来会比较滑,如果是冬天来的话最好戴上冰爪。这是我第一次在雪地里徒步,来之前还犹豫了下要不要买冰爪。带来之后一开始有犹豫要不要穿,别的游客都很少有穿的,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真的走到trail上了感觉有冰爪实在太好了。看着别人在雪地里小心翼翼走一步滑三步,我踩着冰爪健步如飞还能跑起来,哈哈。 别看红杉树长得高大壮实,但其实它的根系非常浅。为了保护这些树,trail外拦起来的区域是不可以走进去的。如果想要玩雪的话可以去指定的snowplay区,一般都是空旷的草坡。我们去的时候看到很多家庭带着孩子在雪里玩得不亦乐乎。 Kings canyon在sequoia的西北面,前身是Grant Grove National Park,后来扩大了范围把附近几个别的canyon合并进来了。Kings Canyon和Sequoia是合并管理的,所以只需要买一次门票,七天内可以多次进出两个公园。个人感觉Kings canyon其实不太适合冬天来,因为封路不能下到谷底,也就看不到湖和壮观的花岗岩。我们这次去的时候还碰上了controlled burning,就是在有消防部门控制的情况下在划定的林区内的小型山火。目的是为了清除过密的植被,帮助更新森林,也预防日后发生严重山火的可能。所以空气并不太好,烟尘有点重。但是如果因为天气原因没有办法去到Sequoia的话倒是可以来这里看一下世界上第二大的树General Grant。从山外到Grant Grove这一段的路是全年开放的。General Grant还有个称号是National Christmas Tree,每年圣诞都会有人组织来树下举行庆祝仪式。 =============简易的照片分割线==============
北加寻秋
一转眼在加州待的时间已经要比在伊利诺伊长了。湾区的四季虽然也有变化,但总感觉不那么明显,更多的是局部气候差异。时间久了就有些想念以前中西部四季分明的感觉,特别是秋天的红叶。今年因为疫情也没怎么出过远门,九月底的时候就琢磨着去哪里能赏秋。最后选了去Mammoth Lakes,距离不算太远,一个长周末可以搞定,而且以前也没去过Eastern Sierra,正好去转转。 行前准备 出发前主要参考了California Fall Color的预报以及Inyo和Mono county出的Bishop Fall Color Guide。一般来说Eastern Sierra的秋景在十月中旬会比较好,但是年份之间也会有差异,不太好过度依赖往年的数据。最好是在九月中旬开始关注预报,到红叶75%左右差不多就可以去了。而且海拔高度也会有影响,即使地理位置非常接近,高海拔山区的树会更早变色。我们这次选了10/8-10/10的那个周末去,因为前后的几周都没时间,结果没想到最后误打误撞碰上了一个特别的时机。 出发前的那个周三,队友看了眼天气预报发现周四Sierra山区会下雪。我们当时也没多想,带上轮胎防滑链开车小心点就好啦。结果周四晚上再查Google Map,发现怎么也没法调出早先查好的路线,原本预计4个多小时的车程变成了6个小时……查了公路信息后才知道,近一点的路线会经过的山口都关闭了,所以需要绕道先往北走88号公路经过Tahoe南边再转道395公路往南走,等于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后来多查了些信息才知道,88号公路南边从西往东横穿Sierra的三条公路的山口在冬天因为积雪都会关闭,一直要到来年春夏才会重开。像Yosemite那边本来可以沿着120公路继续往东到Mono Lake,但是途经的Tioga Pass冬季会关闭,就必须要绕远路了。我在网上还看到了Caltran发的往年春末清除积雪的视频,真是挺壮观的。虽然要绕远路,但是这样顺便也可以经过Hope Valley,也算是路过秋景打卡胜地了。 周五起了个大早,再次查了天气,还好没有继续下雪,不过120公路还是关闭的。正式出发前还去了一趟正畸牙医那里看牙,戴上了整牙前的分离器。之前还挺担心出去玩的时候不方便,不过后来证明还好,吃东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是稍微慢一点,表扬一下我坚强的牙。可能因为出门早,也没怎么堵车。到了Carson Pass的时候看到了路边的积雪,非常激动,毕竟是今年的初雪呀。Kirkwood附近山已经被雪覆盖了,配上前景的金黄色草甸,好像已经深秋了一样。 Kirkwood再往前开没多久就是Hope Valley,一段路上都是明亮的金黄色。想着还是要尽量赶在天黑前到目的地,我们没有多停留。 之后沿着395公路一路往南开,快到Mono City前看到了好几大座雪山,后来看了地图才知道它们就在Yosemite的背面(东面)。平时在加州看习惯了光秃秃的山,这次在公路边那么近看到雪山,有点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了。恍然间感觉特别像去年这个时候在Grand Teton看到的景色。这时候特别感激昨晚下的雪。本来只是出来看秋叶(而且因为这边没什么枫树也不会有红叶所以预期并不高),结果意外看到雪山,感觉非常赚到。 Mammoth有很大的滑雪场,但因为还没到雪季,又已经过了夏天,Airbnb都很便宜。在开去Airbnb的路上导航出了小小的问题。到了Mammoth一直把我们往后面的山上导,而且导航要我们走的路也已经关闭了,当时有一点慌,想说难道订的房子在深山里吗(当时订的时候也没看出来啊),如果因为封路到不了的话难道今晚也重新订住宿吗。后来再重新回到有信号的路上重新搜索,发现那一块区域能搜出3个Lake Mary Road……而我们住宿的地方其实早就已经开过了。开错路虚惊一场,但如果不是因为开错路,我们当天应该也不会想到去Twin Lakes。Twin Lakes是Mammoth附近几个湖离downtown最近的一个,背靠山。因为前一晚的降雪,湖边的树林都染上了一层星星点点的白色,像是被画师描过了一样。当时已经快接近日落了,眼前的景色每隔几分钟都不一样。脚下的雪踩上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空气是清冷的静谧。湖边还有几个小木屋,想来住在这边也是很不错,出门就能看到湖景。 晚上在镇中心随便找一家不用排队的店,感觉值得推荐。店看上去平平无奇,菜做得很好吃。我点了牛排,队友点了鱼,都光盘了。当天晚上早早就睡了,毕竟长周末出来只有一天可以完整地玩耍,要尽量最大化地利用有日照的时间。 Bishop Creek Canyon 第二天一早起来,山里的清晨真是好冷啊。哆哆嗦嗦地出门,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困意全消。Eastern Sierra这边可以看秋景的地方基本都分散在395公路沿途。之前做计划的时候想不好在June Lake和Bishop Creek Canyon之间选哪一个去。本着都没去过并且来都来了的精神,我们最后决定还是两边都去,一边半天。这样的好处是都不拉下,但是因为两个地点分别在Mammoth的南边和北边,来回赶其实有一部分时间会需要花费在走回头路上。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重新选应该还是会这么决定,毕竟两边的风景挺不一样的。但是个人更偏好Bishop Creek Canyon多一点,山景比较偏壮丽,也更多野趣。下次去应该会多花一点时间在那边,可以多走一些长一点的徒步路线。(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计划明年春天去看野花了) Bishop Creek Canyon那块区域主要有三个湖 North Lake, South Lake, 还有Sabrina Lake,都在168公路的沿线。我们选了North Lake, mac OS的high sierra壁纸就是在这里取景的。从168公路去到North Lake还需要开一段盘山公路,中间有一段路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两车交汇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一边就是陡峭的悬崖。但是一路上的风景真的特别好。我们在回程的时候找了一个pullout停下来拍照。这边是一块峡谷的地形。西边面对的是Sierra的群山,山峰棱角分明。东边能远眺White Mountains,山的另一边就是内华达州了。东边的地貌感觉更接近沙漠。这种一转身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的感觉非常奇妙。 North Lake我们去的时候感觉叶子才刚开始变黄不久,路边都是满树满树的金黄深红,但是山脚下的还没完全变色。湖边还有前天下的积雪,靠近岸边的湖水已经开始结冰了。我们去的时候还看到有人在湖中心划船,应该是自己带去的canoe。 June Lake Loop 从Bishop回来后我们直接去了June Lake Loop,是一条从395公路叉出去的半月形支路。虽然叫June Lake,但其实一条路上会经过四个湖, June Lake, Gull Lake, Silver Lake, 还有Grant Lake。Grant Lake最大,但是因为今年加州干旱,Grant Lake海拔又最低,水量非常少,大片的湖底都暴露在日光下。当时看到了很多人一路开到裸露的湖底。Gull Lake有一个环湖的trail,走一圈大概1个小时左右, trail head在当地的图书馆附近。如果是从trail head开始走的话,前半段的风景比较好,因为有雪山做背景,不过基本没有遮阴。后半段会经过一些小树林,就不那么晒。湖边是可以租船的,有人划船也有人钓鱼,非常热闹。我们在湖边吃了早上打包的三明治当作午餐,非常惬意。...